肾病有可能导致尿糖。当肾脏疾病引起肾小管损害,导致肾小管对糖分的重吸收能力降低,就会引起尿糖阳性的表现,这种情况属于继发性的肾性糖尿。如果肾脏疾病的患者出现尿糖的症状,需要积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,避免病情加重。
一、肾性糖尿
肾性糖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,原发性肾性糖尿是一种遗传疾病,为基因突变所致。而继发性肾性糖尿可由多种肾脏疾病、全身性疾病、妊娠等因素所致。当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,不管血糖水平正常与否,都会出现尿糖阳性的表现。
肾脏疾病引起的尿糖属于继发性糖尿,比如慢性间质性肾炎,还有药物或毒物引起的肾小管损伤,急性肾小管坏死、肾小管酸中毒等,都可以引起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,尿液中的糖分增多。
二、需治疗原发疾病
如果肾病患者有尿糖的问题,应该考虑是出现了肾性糖尿,需要与糖尿病肾病相鉴别。对于继发性的肾性糖尿,应该积极治疗肾病、全身性疾病等原发疾病,如果能够早期将原发病的病情控制好,那么肾性糖尿也会随之好转。患者自身也要做好生活习惯的管理,避免长时间饥饿、剧烈运动、熬夜等不良因素,以免出现低血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