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最潮湿、气温最高且闷热的时间段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,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“入伏”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。
中医认为天人合一,人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息息相关。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阶段,这一阶段,人体腠理疏松,经脉气血流通,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为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。故中医提出在三伏天进行“冬病夏治”的防病治病措施。
暑为夏季的主气,为火热之气所化,独发于夏季。中医认为,盛夏时节暑气盛行,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,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,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,会出现高热、烦躁、头晕、头痛、胃口不佳,甚至神志昏迷、血压下降。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,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。
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并持续高温,极易发生中暑现象。中医认为“夏季暑湿,适宜清补”。夏天酷热高温,人们喜冷饮,导致湿气侵入人体,而外湿入内,使水湿固脾,引起脾胃升降,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,出现积水为患,引起食欲不振等。暑湿对脾非常不利,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,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。